清雍正窑变釉弦纹瓶
清雍正窑变釉弦纹瓶
所谓窑变,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,器身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。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瓷器的器型和釉色两个方面。正如明代学者王圻编撰的《稗史汇编》中所说:“瓷有同是一质,遂成异质,同是一色,遂成异色者,水土所合,非人力之巧所能加,是之谓窑变。”而窑变釉,就是指瓷器釉色层面的窑变。
说起窑变釉,不能不提钧瓷。钧瓷作为中国的五大名瓷之一,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。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,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自古就有“黄金有价钧无价”“家有万贯,不如钧瓷一片”之说。它独特的窑变艺术,以其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窑变釉就是清雍正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来的新品种。
据档案记载,雍正七年(1729年)内府员外郎、陶务佐理唐英委派吴尧圃赴河南禹县调查钧窑烧造之法,于景德镇仿制成功。又据《饮流斋说瓷》载:“窑变者, 乃烧窑时, 火候不匀。偶然釉汁变色之故。大抵欲作深红之色, 非一种颜色所能造, 必参以它种颜料。而火候深浅之处, 红色失而他色露, 变成种种形式不等, 颇为特异, 因之踵作。盖本偶然者。后遂成故然矣, 窑变先后所制, 也各有不同。若康熙末年之窑变, 红蓝二色, 均不发黑, 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。若雍正末、乾隆初之窑变, 其釉与色, 与郎窑迥异, 且有带款者, 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。”由此可见, 雍正时起, 清代的陶工已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, “窑变”便作为一种新色釉品种出现了。
图中这件窑变釉弦纹瓶,便是清雍正时期的精品之作。器高38厘米,瓶口略呈盘状,束颈,圆腹,圈足。形体端重浑圆,饱满挺秀,制器严谨。通身自上而下饰六道弦纹,令流畅的瓶体线条愈见起伏变化,产生一种节奏美感,并赋予了造型视觉上的层次感。瓶身通施窑变釉,釉色酽且正,其间丝丝缕缕向下垂坠,充满流动之感。口沿及铺首处显露胎色,葱青、月白诸色交融流动其间,有“云乱水光浮紫翠,天含山气入青红”的诗意之美。瓶底施酱釉,阴刻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双行六字篆书款。整器造型优美典雅至极,器身不加雕镂,除器身六道弦纹外,别无装点,唯以釉色取胜。窑变釉色彩尽人事而经天成,成此卓效,可谓天人同功。
虽然窑变釉是仿钧瓷而来的一种新色釉, 但在很多方面, 窑变釉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这主要表现在:从胎体上看, 宋代钧瓷采用的是北方瓷窑常用的坩土为原料, 内含杂质很多, 所以胎骨粗黄。而窑变釉则是采用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料, 并经过精心淘洗, 所以胎体洁白细腻, 平整坚致, 较宋代钧瓷更便于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熔融, 洁白的胎体也有利于表现各种色釉色彩斑斓的效果。从釉色来看, 年间御窑厂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产生窑变的原理, 在釉料中掺入了更多的呈色剂, 从而使釉色更加美丽。从工艺上看, 清窑变釉瓷较宋代钧瓷器型多样, 做工讲究, 造型规整秀美, 制作愈加精良。
⊙程磊磊 文/图
(责任编辑:zgshw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