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高《向日葵》 2250万英镑
凡高 《加歇医生的肖像》 成交价:8250万美元
雷诺阿 《红磨坊街的舞会》 成交价:7810万美元
2010年,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只能用疯狂来形容,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更成为12月最热门的话题,天价拍品的屡屡出现对收藏者来说已经不再敏感。艺术品市场的升温让一些人兴奋,也让一些人担忧。
天价拍品无人接手
凡高《向日葵》的天价拍卖为圈内熟知。1987年3月(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),佳士得拍卖行隆重推出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巨作《向日葵》。拍卖行对此画的估计成交价是1000万英镑,不料此数字一开场即被突破。经过多轮争夺,《向日葵》最终以2250万英镑(约4000万美元,58亿日元)的价格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拍得。安田公司从拍卖开始到将《向日葵》自伦敦运往东京的全程进行大肆宣传,当时吸引了亿万人眼球。如今被放置在安田公司营业大厅中央的《向日葵》,作为一件绝妙的广告品,无声地显示着安田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。安田公司则获得名利双丰收,不仅保险生意接踵而至,而且《向日葵》的参观门票收入一年就达数千万日元。同时,《向日葵》的拍卖,也使凡高声名鹊起,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。
上世纪80年代,印象派作品成为日本收藏界的最爱。1988年,日本零售业巨头三越百货公司以47.7亿日元购得毕加索的名作《杂技演员与年轻丑角》;西武百货公司以13亿日元购得莫奈的名作《睡莲》;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分别购得凡高的《加歇医生的肖像》和雷诺阿的《红磨坊街的舞会》;金融大亨高桥治宪购买德国现代艺术大师基弗的11幅作品花了千万美元;地产大亨鹤卷购买塞尚的《水中倒影》也花了500多万美元。仅1990年一年,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。
进入上世纪90年代,日本经济初现颓势,先是出现零增长,后来竟成负增长。破产倒闭或周转不灵的富商巨贾们纷纷抛售手中的世界名画。高桥治宪所购基弗的11幅作品运抵东京仓库不久,因公司相继倒闭,未及拆封便又被卖出;斋藤的《加歇医生的肖像》与《红磨坊街的舞会》最终以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卖出,远远低于收购价格。
日本素以收藏东方艺术,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形态内容为收藏传统,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日本新一代富豪转而对欧美的艺术品感兴趣,欣赏西方艺术在当时的日本成为一种时尚。因而大量印象派、现代派画作受追捧,其拍品价格越“追”越高。“最著名的是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花4000万美元购买凡高的作品,那是20年前,而现在最高价也就1亿美元,而且美元还在贬值。”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表示,目前日本拍卖市场意欲将当时那些西洋的作品转移到中国市场,他们也想过卖回欧洲,但是很难。现在购买毕加索或印象派的画作要便宜很多,甚至某些作品要便宜一半。
国内拍卖市场“虚火”正旺
上世纪80年代日本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投资的欲望加之日本崇洋的意识促使日本买入很多西方作品。“当时西方的作品数量较多,规模较大,很适合投资资金的运作。”甘学军表示,中国现在的拍卖市场炒作现象和当时日本很像,存世量大并且有普遍的认知标准就会被资本“盯上”。借鉴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,中国的拍卖市场也要警惕前车之鉴。
今年的秋拍之前,海外就率先上演了一场天价拍卖。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,一个估价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(约5.5亿元人民币)的天价成交,一举刷新5个月前黄庭坚书法《砥柱铭》凭借4.3亿元人民币创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。在行家看来,此瓶并非古代艺术品精品,不过是皇家匠人做出来的工艺品,只是工艺繁杂,存世量小,但其艺术价值远没有如此之高。
现在的收藏市场可以如此形容:当有资本关注时,它就有价值,反之,就没有价值。因而拍卖市场上,很多有价值的拍品未拍得应有之价,不起眼的反倒拍出高价,这说明过去经验性判断市场颠覆为投资性判断市场了。
对于艺术品泡沫化,甘学军认为“中国拍卖市场局部的泡沫是存在的,但整体上与日本市场不同”。日本是由于整体宏观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拍卖市场崩溃。中国拍卖市场现在可以从两个方面看,得出的最终判断是有空间的,一是中国顶级拍品的价位和世界顶级拍品相比还有一定距离。拍出1.04亿美元的《拿烟斗的男孩》并不是毕加索最好的作品,而齐白石、张大千的作品一般都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,如此比较中国拍卖市场的空间很大。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尚处于高速增长期,良好的大环境给了拍卖市场足够的信心。
甘学军认为,目前拍卖市场投资越来越热的现象是基于对宏观经济看好的信心,然而,投资过热会带来价格风险。当代艺术品市场在2004-2007年三年就上演了一出从投资泡沫出现到膨胀进而破灭的悲剧,当时当代艺术品市场的“F4”成员张晓刚、岳敏君、王广义、方力钧的作品备受青睐,其作品在短时间内从几十万元上涨到几千万元,最高达7000万元人民币,但在2008年,泡沫迅速破灭,价格骤然直下,到现在也未回升。以曾梵志为例,去年6月29日,其绘于1993年的作品为310万美元,在2008年5月,曾梵志的油画价值曾达7540万港元,而在同年12月,其油画在香港佳士得因低于起拍价360万美元而流拍。“但投资市场就是这样,总是会迅速忘记上一个泡沫的破灭再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泡沫。”甘学军解释说。
《石渠宝笈》助力此轮炒作
《石渠宝笈》作为眼下最热门的炒作门类,成为中国拍卖市场的“新宠”。
今年秋拍中多件《石渠宝笈》著录作品拍得天价,宋代佚名《汉宫秋图》以1.68亿元成交,明代周之冕的《百花图卷》以9072万元成交,明代陈继儒《云岩萧寺图》以5040万元落槌。“宋缂丝蟠桃献寿图”也以2240万元人民币高价易主。
《石渠宝笈》为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宫廷收藏的大型著录文献,书中涉及的文物主要为自晋、六朝、隋唐直至清朝当代的历代书法、绘画、碑帖、版本、缂丝等。在当下书画市场赝品泛滥和收藏界存在专家鉴定危机的情况下,一些书画收藏者追捧《石渠宝笈》著录作品。但是,《石渠宝笈》著录的画作并非全部是精品真品,虽然其中有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瑰宝,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庸劣之作、伪作和仿作。例如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的伪品之前进入宫廷被乾隆大加叹赏,屡屡题赞,甚为喜欢。虽然后来乾隆见到真迹,但自己的话已说在前面,碍于颜面,他便让大臣去题诗贬低这幅真迹。
《石渠宝笈》原本目的是推行和倡导皇家的文化标准,宣扬统治者的政治主张,为封建当朝者歌功颂德,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推崇。《人民日报》美术版主编邵建武表示,应当承认《石渠宝笈》等皇家著录具备权威性,也应当看到它的弱点,一是评判标准是皇家的,不是艺术的;二是运行方式是权力,而非学术;三是过程是封闭,不开放的。
邵建武一针见血地指出,现在已经有根据《石渠宝笈》等皇家著录的造假行为,更有甚者,有些拍卖公司及相关机构,利用《石渠宝笈》做商业性宣传、炒作,已经完全脱离开学术的范畴。(文/董昆 制表/张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