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运当前,有朋友聊起想弄个板指去玩儿射箭,觉得有意思,就整理了一篇细说下。不少人认为板指是扳弓弦的时候,为了不勒手的一个工具。从源流功能上来说没错,但现在常看到的扳指,都是“文扳指”,你想想戴这么个东西,手指头弯一下都费劲,怎么去扳弓箭呀?早年的那个扳弓弦的扳指,叫“武扳指”,无论是材质,还是造型,都很不一样。
扳指缘起于射箭工具,戴拇指,正下方有槽,扣住弓弦以便拉箭。作用是防止放箭时,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。因功能类似扳机,故又称为“机”。《说文·韦部》载:“韘,射决也。韦系,箸右巨指。”初见于商代(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),多为象骨、玉制。
image
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殷墟妇好墓。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。到明代,名将戚继光,曾明确以“机”作为扳指的称呼。因为扳指的效用,与古代弩机的作用是相似的。二者都是扣弦,积蓄弓体的力量,而后解脱弓(弩)弦,发射箭枝。
image.png
传统的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,即一边高一边低,而蒙古族、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。坡形扳指出现较早,最早还有弦槽,后来取消。在我国,汉族的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。
清朝帝王重视骑射,尤其清早期,八旗尚武之风蔚然。八旗子弟在20岁之前,按例要到本旗的弓房锻炼拉弓射箭。
image.png
因为拉弓时需要佩戴扳指,所以当时的满族八旗子弟,基本都是人手一枚须弥不离身,在满语中叫“憨得憨”。
早期扳指功能多为驼鹿角制作。由于驼鹿角中有许多细小的中空孔洞,轻便透气。这种用于挽弓射箭的实用扳指,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“武扳指”。
不过到中后期,承平日久,曾经与武为伴的扳指,转为饰品。成为八旗上层子弟竞相夸耀的玩意儿,统称为“文扳指”。
image.png
影视剧中,雍正爷手里抚摸着玉扳指,笑盈盈地看着觐见的大臣,已经不是弯弓搭箭的功能了,而是一种身份和威严的体现。
影视剧截图 雍正
由最初的实用工具,逐渐演变为饰品,同清代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发展轨迹。也正因为饰品文气的特性,得到了普及,毕竟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!所谓贝勒爷三件宝,板指核桃笼中鸟,风行一时。
另一位大玩家,乾隆爷的玩具盒。
从考古出土资料研判,实用的韘逐渐演变为装饰用的玉佩,是符合规律的。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不仅可以套在拇指上,而且可用于勾弦,应为实用品或者原大仿实用器雕成。到周代,开始流行用于装饰的韘形玉器,延续到两汉,进入全盛。但魏晋以降则鲜见,直到清中晚期,回归为短管状板指。从玉韘到韘形佩,再到玉板指,有一个明确的轮廓,交代来龙去脉,也呈现了成长、繁荣与式微的历程。
商代重实用,西周器形开始变化,虽然外观相似,但整体高度锐减,约为商器的一半。
春秋战国的器形与商周有类似点,从上端看横截面为鸡心形,下端为圆形。整器更矮,从上端中部呈明显尖状凸起,并且一侧有倾斜向上的柄状突块,偶尔会被雕成凤头形。战国相对春秋而言,趋于扁平,也是演化的趋势。
春秋
西汉早期,已经扁平如片状,左右两侧都有凸饰,雕饰凤鸟或者简化凤鸟,偶尔出现螭纹或透雕的纹饰。很显然是一种装饰佩挂玉器,而且中孔也很小,因为不再需要套指。到中期两侧凸饰更加繁缛,视觉效果惊艳。晚期器身显得狭长,有时中孔也做成椭圆形,凸饰发展为全包。
汉 江苏博物馆馆藏
东汉以后,韘形玉器趋于式微,间歇有后世仿作,如宋、明,也几乎都是片状平面物。直到清中后期再度兴起。
推荐杨建芳师生的一张表,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演化轨迹。
1137781922.jpg
历史和演变沿袭都讲完了,大致可以明白,现在常见的板指都属于“文板指”一路,把玩欣赏。这两天也和玩儿射箭的朋友聊聊,惊喜地发现,原来他们还在用,器形应该类似于战汉的坡型,也有圆筒形,但两端会微微外凸。也就是说,无论是汉传的传统型,还是骑射民族的套型,是有现代延续的。但一般材质不会使用玉器,毕竟贵重,断裂或者崩飞,一箭穿心……
现代实用勾弦工具,形制就是两种板指
image.png
至于文板指的佩戴,很多古玩店的老板也是稀里糊涂,不少戴反的。板指的两端一凸一凹,凸端朝向指根,凹端重上。至于说为什么?还是要谈及历史沿袭,发端是实用器,射箭用的。凹端在上,拇指才能舒服地弯曲勾弦;凸端冲内,射击瞬间弦顺着斜面滑出。
戴的时候也不要到底,拇指根部要留空隙,毕竟还得想着有个勾弦的空间不是?
怎么戴板指
聊了这么多,歇一歇,整理了部分馆藏的板指,一起过过眼瘾吧!
美国 克利夫兰博物馆
台币故宫
台北故宫
乾隆御制 苏富比2007 4736万港币
极致
乾隆的玩具
首都博物馆
故宫博物院
乾隆工
首都博物馆
全文完,谢谢大家!
(责任编辑:zgshw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