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有人说过:“城雕是一座城市的眼睛……”而在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地沈阳,它的标志性建筑物“残历碑”就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眼睛,更是这座城市一段永远抹不掉的记忆。而这座标志性的城雕却是年过七旬的、著名雕塑家贺中令先生一生投入感情和心血最多的一件作品。昨日,记者与贺老聊起此事时,他坦言是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促使他用心创作。
构 思:源自两块木化石
贺中令的工作室位于沈阳郊区的一个村落里,虽然有些难找倒也有点陶渊明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味道,从他那爽朗的笑声和矍铄的精神,以及门前的菜园和花圃不难看出贺老的那份怡然自得。而工作室里却是各种雕塑的小稿,在窗台上两块木化石格外显眼,贺老说,这两块木化石是他在1964年去辽西时发现的,当时它的形状就像一个翻开的台历,上面还有自然虫蛀的洞,一层层的年轮就像是台历上每天翻过的一页页日历,有一种偶然天成的感觉,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,虽然当时他还没有想到要做什么,但是直觉告诉它这将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雕塑构思。时间一转眼到了1984年,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要求各地上报各个城市的代表作品,“九·一八事变”等题材就被报上去了,因为要做小稿全国评选,他突然想到了那两块上亿年的木化石,顿时茅塞顿开,于是他就根据木化石的造型结合历史背景做出了残历碑,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这件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中还获得了优秀奖。
有专家称,这件作品也只有贺中令能够做出来,因为他的经历是别人所没有的。贺中令说,他的父亲是一位民间雕塑家,曾经有日本人专门请他去画彩画,他说啥也不愿意,连夜推着自行车带着小徒弟跑回老家了。贺中令除了继承了父亲的爱国心,还学到了父亲的手艺。贺中令说,正是父亲的感召和自己“亡国奴”的经历让他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,这是他创作的根基。
结 果:“残历碑”上不留名
在贺中令的残历碑作品设计出来时,沈阳还没有建“九·一八”纪念馆的想法。直到1990年,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王盛烈在市政协会上提出,应建一个“九·一八”纪念馆。市政府经过开会讨论,决定拿出100万元建一座雕塑。1991年3月,招标会在沈阳举行,共有62个方案在鲁美展厅展出,专家们最后决定推选贺中令的《残历碑》。
贺中令告诉记者,残历碑高18米,宽30米,进深11米,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。它以残损的台历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,意在以形象的建筑,让人们牢记这一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悲惨一面。残历碑框架由混凝土筑成,花岗岩贴面,其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。建筑主体正面弹痕累累,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“罪行”。同时,经过艺术加工,组成呻吟呐喊状的骷髅群,表现了殉难同胞对日军血腥罪行的控诉。残历碑右面刻着“1931年9月18日,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”的字样,向人们昭示着那个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。左面的一页镌刻着“九·一八”事变史实,由人民鉴赏家杨仁恺题写。
记者了解到,原本在设计时就在碑的背面留有设计者落款处,但是残历碑完成之后,贺中令说什么也不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,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,能够去完成这样一件作品是自豪的,人们应该记住的是那段历史而不是这个建筑的设计者。
贺中令还告诉记者,每年“九·一八”举行的撞钟仪式那个钟也是他设计的。那口钟的造型与以往的钟造型不同,它采用的是直上直下收口的造型,意在发出那种闷声,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怒吼,而钟上图案都是变了形的人脸,张着大嘴怒吼,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,每次听到那沉重的钟声,他和所有人一样,那种内心的激愤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。
今 后:“九·一八”题材延续
在贺中令的艺术生涯里,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都与他的代表作《白山魂》有关,一次是在采石头时,被采石场的炮崩昏,一次是在运石头时被砸伤,至今疤痕还留在身上,但是贺中令从未因此而放弃创作。在残历碑的创作中,他那股玩命的精神更让人直竖大拇指。贺中令说,在各方面工作落实后,残历碑于1991年6月份正式开始动工,虽然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,但是他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工作量。因为这个作品不是规则的图案,施工人员都不会干,所以他每天都要在工地上指导。几乎每次他离开就会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对,没办法只能返工,有时看着上吨的材料被拆下来重新做,他也感到很不忍心,但是一想到要把这个碑做好的念头,他又严厉起来,正是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,感动了所有的工作人员,这个作品才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。
如今,在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里,除了残历碑外,贺中令的《白山魂》、《流亡曲》等作品也都能在这里见到,而这些都是他抗日题材的雕塑经典代表作。贺中令说,拳拳的爱国心一直是激励他创作的最大动力,尤其是抗日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他毕生的追求。当然,他作品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仇恨,而是希望人们能够记住历史,警示未来,就像他的作品《一衣带水》所表现的那样,两国人民的友好是永恒的。
贺中令 饥寒交迫的幼年家境并没有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望,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德惠县同太乡二道村的他,在父“泥人贺”精湛艺术和可贵民族精神的影响下,投身艺术。1958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辽宁省雕塑协会理事、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、教授。他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题材创作的石雕《白山魂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;木雕《骨肉同胞》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;《一衣带水》获全国城雕展优秀奖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