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新民晚报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;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,历代根据这首诗的意境所作的艺术品多有遗存,或绘画陶瓷,或竹木牙雕。日前,笔者在友人处见到一件骨雕笔插,其上的景致正是根据这首诗的意境雕琢而成。 笔插为古人文房之器玩,历来受文人所钟爱。此笔插取牛骨之天然造型,高15.3厘米(见图),壁厚0.5厘米,外壁雕了一幅完整的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图,许是历经风雨沧桑,表面已泛黄褐色包浆。艺匠采用浮雕的工艺技法,并辅之以线刻、浅刻等工艺,把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的山野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:在一棵高大的古柳树下,牧童盘腿端坐在耕牛上,他头挽双髻,稚嫩的童颜笑意盈盈,左手挽着腰部,右手正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落。骑下的耕牛也仿佛在回眸张望。而牧童的身后,则是一位头戴大竹笠、长须及肩、双手捧着葫芦的老者。老者身系腰带,一身短装,侧身面朝牧童,满是风尘的脸上露着阵阵惬意。远处是高山险峰,游云缭绕,傍山而筑的村落掩映在杏花丛中,微露黛色屋顶,山间石径小路时隐时现蜿蜒地伸向山顶。整幅画面就像是杜牧诗意的瞬间定格,层次分明,刀法娴熟,线条简约又粗犷,令人玩味无穷。 骨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。它同牙角雕一样,早在石器时期就出现了。“牧童图”的作者匠心独到,充分利用牛骨之自然形状,精心构图,或许正是为了更完美地再现诗人的“牧童图”意境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