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
1955年,邓散木赴京,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,次年加入中国书法研究社。晚年病足,截割一足,便以“一足”、“夔”,为别号。“夔”,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雷神,只有一足,而其声如雷霆,其光如日月。邓散木的书法篆刻以力、势、精、气驰誉南北,畸人奇艺,极具霸气与个性。
其草书《集宋词十四言联》,章法特点奇崛而多变,大小、方圆、欹正、宽窄、收放、轻重等对立因素在他笔下显得协调自然,节奏鲜明,气韵生动而又张扬个性,应是他的得意之作。《草书七言联》,气息沉凝又极为洒落,结体草中间隶,线条生拙,布局奇宕,题款、钤印,妥帖、精到,十分经意。作品点画遒凝,力可扛鼎,无半点媚姿,有苏、米用笔的洒脱。“题诗”二字规整,“狂客”二字意态开张;下联中“看”、“问”等字结体异于常人,“主人”二字牵连,上下联对比鲜明而强烈,给人很强的视觉享受。
中年以后,邓散木书法讲求笔力的雄浑、沉凝,行字之间呼应自然得体,逐渐归依二王体系,趋于平淡、雅逸。
民国年间,邓散木的润例,对联每尺8元,屏条每尺10元,堂幅每尺15元,扇面跨行15元,单行30元。这个价位在当时是属于中上档次的,且求者踵至,应接不暇,邓氏遂有书坛“江南祭酒”之称,可见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邓散木的《篆书》,为其45岁所书。文字取自钟鼎彝器,古渊、端庄,结体宽博、流美,行气工稳,神闲意清。同时参入小篆婉转、娟秀的风致,较之他后期生辣、奇肆的草篆体更具金石味与书卷气。
邓散木的篆刻在国内也很有影响,他将古泥封泥印风发挥到了极致,白文用刀冲切并用,单刀、复刀游刃有余,形成或粗或细,一边光、一边毛的印文特征,饶有铁花式的金石气息。如“后来新妇”白文印,并笔、破栏,随机生发,天真烂漫,苍朴沉雄。他刻朱文,善于借边,个别线条多作夸张、盘曲,以大疏大密的章法使方寸天地呈现灵动、舒展的流动感及装饰味,加之多字数边款的辅助,其篆刻完全可以作为袖珍的碑帖法书来欣赏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